北极星环保网讯:12月18日-2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8年和今后三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部署。
此次会议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
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此次会议对今后三年工作提出了系列举措,其中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同时,2018年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环科院研究员柴发合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中国在2018年将进入绿色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承期,既要完成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2020年的绿色发展目标,也要为2035年和2050年的美丽中国目标奠定基础。
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未来三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部署。
会议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所谓污染攻坚战主要指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三大战役”,努力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其中蓝天保卫战最为引人关注。环保部前任部长、北京代市长陈吉宁在10月底曾经指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和措施强度前所未有,大气环境质量在全国范围和平均水平上总体向好,但某些特征污染物和部分时段、部分地区恶化,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不过,今年冬天将成为最近六年以来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一个历史性拐点。
根据环保部12月11日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1月,“2+26”城市PM2.5月均浓度比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范围为11.8%-54.1%,降幅排名前3位的城市为石家庄、北京和天津市,分别下降54.1%、54.0%和49.0%。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提出的北京到2017年PM2.5年均浓度要达到60微克/立方米这一难度较大的任务,环保部部长李干杰曾表示,“对于实现目标,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到11月,北京PM2.5平均浓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尽管今年1到2月北京PM2.5浓度同比增长较多,高达66.7%,但从3月份开始扭转,得到明显改善,3到11月同比下降了27.1%,尤其10月进入秋冬季采暖期以来这一数据同比下降了40%以上。
“从目前的直接感受来看,预计北京12月份的空气质量成绩单也将非常喜人,这意味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原本难度很大的第一阶段2017年的任务有望全面完成。”北大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肖琼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肖琼分析,今年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的速度超出了市场和公众的预期,按照这个节奏,《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将顺利甚至超额完成。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8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做出了部署。
会议提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对此,李干杰解释,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会议要求,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
“这对生态保护修复行业是一个重大利好,希望国家可以对生态保护修复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此外,会议提出,深入实施“水十条”,全面实施“土十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曾经解释,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体制保障。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就是要改革目前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推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