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局
甘肃兰州,因地处“两山夹一河”狭长盆地之中,冬季无风,烟尘集聚于城市上空无法扩散,被市民无奈地称为“锅盖下的城市”。
加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能源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等诸多叠加因素影响,使得兰州长期深受大气污染困扰,一度成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就在今年初,兰州市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全优良的好成绩。今年第一季度,该市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同比均实现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七年来最佳。
治污何其难,气象人心里最清楚。
揭掉“锅盖” 挑战“不可能”
曾经的兰州,空气污浊,黄沙弥漫。在很多人看来,治理污染,重现蓝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彻底摘掉“重污染”的帽子,2012年5月,兰州启动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治污风暴行动,集全市之力向天空“宣战”。兰州市气象局成为全市大气环境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大气污染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小组单位。自 此,该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工作正式开展。
兰州市气象局大胆探索,增设了环境气象岗。该岗根据甘肃省气象局业务要求和市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需求,明确了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开展AQI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沙尘天气预报预警等工作。工作人员根据天气变化,第一时间将沙尘预报、大风预报、空气污染天气实况、风速实况等信息发送到政府决策人员手中。
每一次预报短信发出,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即根据预报,向所有成员单位发出启动应急预案的指令,安排各单位采取相应措施,将空气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
2013年10月,兰州市首次进行大范围地面洒水,当时社会评价不一。兰州市气象局集中力量,用大量数据对比分析该措施对兰州空气质量的影响,得出“2013年同期(气候背景明显干燥)与2012年同期相比,污染指数下降12.2%”的重要结论。这成为兰州市政府全面开启洒水治污工作的重要决策参考和依据,使兰州洒水成为全国推广的范例之一。
立足职能 打好攻坚战
要确保大气污染保障工作业务化运行,必须有一个集数据监控分析、产品制作发布于一体的集约化业务系统支撑。
2013年,兰州市气象局与市环保局(现为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开发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污染监控、污染统计、气象要素查询、预报预警、系统管理等5个模块,集污染数据及气象要素实时监控、污染资料统计分析、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制作、产品一键分发及双方在线会商、污染预报实时评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现有资料的实时共享,极大方便了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其能随时动态掌握大气污染及气象信息。
“通过五年的业务运行,该平台的功能已基本满足生态环境部门和气象部门的主要业务需求,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兰州市气象台副台长张生财说。
目前,随着气象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智慧气象服务的创新发展,兰州市气象局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增加了对区域自动站、上游大风、周边区域沙尘等资料的实况监控和报警功能,增加了本地化的污染预报工具等。
平台的投入运营,大大提升了兰州市“蓝天保卫战”的作战精确度,全市空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比例同比上升,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现在走到大街上,能听到市民感叹‘以前的皋兰山雾蒙蒙一片,现在能看得清清楚楚’。作为一名气象人,听到这些,我内心很自豪。”张生财说。
保卫蓝天 做好“消息树”
2019年,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气、水、土”为重点,巩固提升“兰州蓝”成色,确保空气质量连续改善。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市气象局的短信是我们的‘消息树’,接到短信,全市防污染工作者都行动起来了。”
兰州市气象局不断深化部门合作,与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常态化业务会商机制,共同提出重污染天气预警建议,实现了大气污染防治预报预警科学化运行,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提供了重要依据、争取了提前量。兰州市气象局与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签订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数据共享合作协议,与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等部门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除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业务外,我们还成立了污染预报课题组,开展大气污染及防治机理研究、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形成的理论研究,加大对大气污染形成及消除的科学方法研究。”兰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吴红说。
如今,兰州空气质量连续六年大幅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和综合指数创历史新低,三年“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兰州蓝”已成为市民引以为傲的名片。
“我们对兰州市气象局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给予的气象保障表示诚挚感谢。”在兰州市气象台预报大厅的荣誉墙上,一封来自生态环境部门的感谢信,写出对气象部门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