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环境
问: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经历了哪些历程?
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演变而不断深化。
几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主要经历了消烟除尘构建大气环境容量理论(1972—1990年)、分区管控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1991—2000年)、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见顶下降(2001—2010年)、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1—2020年)四个阶段。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下,在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情况下,更先进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为大气污染减排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
未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
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2. 清洁高效,低碳少污,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
3. 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弄清大气污染来源成因,为科学治污提供坚实基础;
4. 清洁生产,全程控制,显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5. 属地责任,联防联控,改善局地质量,降低区域间相互影响;
6. 智慧监控,数据归真,强化污染源监管。
——摘自柴发合的《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
问:为什么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多发?
答: 第一,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的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这一种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都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强度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另外还存在着大量主要生产工序不可中断的钢铁、焦化、玻璃等企业,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减排。
第二,气侯变暖的大背景,造成了气象条件趋于不利,是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诱因。京津冀和周边地区是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半封闭的地形,属于弱风区,秋冬季经常出现我们讲的“暖盖”现象,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在当前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的态势下,一旦出现相对较长时间的不利气象条件,整个区域环境容量会进一步减少一半以上,进而诱发大范围的重污染过程。
第三,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气氧化性偏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浓度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大气的氧化性总体上处于高位,并且重污染地区二次转化速率提升。
第四,大气污染区域性特征很突出。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处于同一个空气流场当中,大气污染相互影响的特征明显,区域传输贡献明显。